奇点视角:海外并购是非多
1月15日,青岛海尔发布公告,其与通用电气(GE)签署协议,拟通过现金方式向其购买家电业务,交易金额为54亿美元。从去年10月19日起,海尔就开始因重大事项停牌,对此项收购的谈判耗时甚久。但此事并没有尘埃落定,因为还须通过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反垄断调查。
据英国欧瑞信息咨询公司的统计,家电全球市场份额排行中,海尔排第7位,而GE只有19位。GE虽然业务一直“通用”,但在家电市场不上不下比下有余的尴尬地位使它一直想将甩掉这个包袱。瑞典电器商伊莱克斯(Electrolux)曾打算以33美元的价格收购GE家电业务,但遭美国反垄断部门制止。倒是海尔从2012年开始加快海外并购步伐,先后收购了三洋电机的白色家电业务和新西兰斐雪派克家电业务。
很多人觉得中企的海外并购是去给外国人收拾残局,甚至是高溢价购买残缺品。但这阻止不了中资企业国际化的步伐。2012年以前,能源和自然资源等领域的并购比较活跃,如中铝、五矿、中信等。最大的一笔是2012年中海油151亿美元买下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公司。这两年,热点蔓延到消费品、食品、医疗等领域。相比之下,海尔54亿美元的出价也算得上是消费品企业中的大手笔了。
这些企业热衷海外并购可能多多少少带着不同目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增强品牌影响力”。说白了,并购一家海外公司特有“面儿”,“国际范”品牌战略能降低中资企业在人生地不熟的海外市场打拼的难度。而且,被并购的海外企业一般都有不错的研发能力,正好弥补中资企业这块短板。近半年来,消费品行业有众多案例——张裕收购西班牙葡萄酒集团爱欧、千百度收购法国家族玩具零售集团吕登多股份、歌力思收购高档女装Laurèl、复星控股收购以色列化妆品公司AHAVA、安踏收购户外休闲品牌Sprandi、宜华木业收购新加坡上市公司华达利等。
即使不从业务角度考虑,海外并购也为母公司提供许多融资渠道。过桥融资、高收益票据融资、杠杆融资等在国外常见国内有限制的融资方式也能补充企业资金活力。
不过,并购之后才是正文。在资金、技术之外,投资决策、市场变化、法律障碍、文化差异、政局不稳等因素,都让企业并购后的运营变得困难。
并购会带给高母公司更大的负债压力。如果在短时间无法寻找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与新的利益增长点,也没办法通过并购的海外公司来分散财务分享的话,公司就不得不选择更多增发债或者更多的资产证券化来化解危机。加大杠杆也徒增公司运营风险。光明集团这两年乘着海外东风来提升品牌影响力,想扭转“乳制品”行业的丑闻后的不利局面。然而自去年收购以色列最大食品企业特鲁瓦(Tnuva)后,光明在三次股灾面前一蹶不振。另外,海信集团去年收购的夏普电视美洲地区业务就面临严重亏损,一度传出退出该市场。这样的海外并购可以是发展机遇,也可以是累赘。
在全球化中,领先的中资企业已不再单纯地以进入海外市场以及获得海外资源为目标,而是注重将创新从产品与技术延伸至服务、商业模式等全方位海外运营领域,进而保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消费品行业的传统产业转型在不断加速,更多与目前如互联网信息等热门行业的融合将成为并购企业的转型的方向。
title: 奇点视角:海外并购是非多
tags:
- GE
- 奇点创世
- 家财
- 并购
- 青岛海尔
id: 169
categories:
- 奇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