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视角:网贷规则迎来寒冬
去年底,银监会、工信部、公安部等联合起草了网贷监管细则,视图规范互联网金融的运行。据报道,上海、深圳等地在年初就开始暂停互联网金融公司注册,“依托互联网金融等技术提供金融中介服务”将不再核准。
这两年,互联网金融平台如雨后春笋般遍地丛生。然而随着网络金融大环境的每况愈下,各种问题平台不断被曝光。据网贷之家统计,截止2015年底,P2P平台累计数量达到3858家,其中问题平台1263家。政府监管部门对其态度也从宾上客变成烫手山芋。虽然各地工商局暂停P2P公司注册还未被官方证实,但显然自上而下的“关门摸底”的意思比较明显了。
之前的细则草案对规范网络借贷非常严格。十二条禁令规定在不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前提下,“不得提供增信服务”、“不得设立资金池”、“不得担保”。这三条基本上给目前市面上大多数P2P平台画上警戒线。大P2P平台也都相应开始修改规则。
网络借贷平台起源于国外,以Lending Club为代表,业务飞速发展并成功上市。它们都把自己的业务定性成“一种新的资产类型”( A New Asset Class)——有别于股票、企业债、可转债等常见金融产品的“个人债”(P2P)。
欧美国家金融市场发达且成熟,投资渠道及金融监管机制都很健全,并且重消费而轻存款,这与国内的情况正好相反。因此,P2P引进到国内之后,就变成了完全接地气的中国特色产品—— “网上高利贷”。传统“高利贷”的流程中,借款方与贷款方中间隔着一层“强有力的暗箱”。借方只关注利息,通过“武力甚强”的第三方进行“投资”,一般也不关心资金流向。所以这种“投资”的基础在“人际纽带”(也就是常见的“担保交易”),而不是信息披露。
市面上大多P2P平台继承了这种传统,一般以糅合良莠不齐的资产黑箱“某某宝”或“某某理财”来代替本应明晰的借贷信息披露。这也是平台经常出问题的主因。
以目前的经济大环境,国家层面和民间的经济活动都面临很大挑战。优质项目越来越稀缺,甚至之前以“优质项目”被绑定进资产组合的也有可能沦为不良资产。这些都有可能成为P2P平台的定时炸弹。
另一方面,2015年P2P平台平均收益从2014年的17.86%下降到13.29%,降速明显。资金端方面也面临更大压力。目前中国还没有做到利率市场化,P2P这类个人借贷的收益更是有“大家自己协商”的意思。随着降息、货币贬值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今后收益率下降更是大概率事件。投资者进入的意愿会越来越低。
当然,P2P的市场需求依然可观,尤其在股市哀鸿遍野、债市危机重重的阴影下。但是更强的监管和更严格的信息披露是大趋势。成百上千的P2P平台也会在经济波动周期中随其他行业一样出现大合并、大洗牌。
title: 奇点视角:网贷规则迎来寒冬
tags:
- P2P
- 奇点创世
- 家财
- 网贷
id: 179
categories:
- 奇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