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视角:由链家到次贷危机
据知情人士称,监管部门已经开始打击部分中介机构、开发商、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发放用于购房首付款的贷款的行为,要求商业银行对住房贷款申请严格审查,对首付资金来自高杠杆融资类的贷款则不应发放贷款。
对于房市的高杠杆的讨论要从上海住建委介入调查链家门店的橱窗下架说起。2月25日,链家上海所有的二手房源和金融产品都叫停,同时被爆出欺瞒了房产的抵押情况和房东信誉等事件。同时,对链家“买卖-支付-理财”的金融模式也被曝光,业内外广泛质疑。
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场外配资。监管部门要求链家下线金融产品的目的也是整顿“场外配资”。许多炒房者可利用中介提供的配资放大首付杠杆,就连链家自己也承认,其房地产销售的成交额中有30%源自于链家金融部门。通过各大中介公开数据中可以推算,链家有2100亿元使用了杠杆成交、搜房的房天下有2000亿元,我爱我家也大约有800亿元。整个中介行业场外配资实现的交易早已超万亿,这也增加管理层对系统性风险的担忧。
投资者其实很熟悉场外配资,其危险性在2015年股市表现得淋漓尽致。房产中介的场外配资还不是简单的担保公司做东,而是由更多的投资者环环相扣来推动的。开放商和中介不负责任的推出各种形式的场外配资,打包问题产品的资产证券化,甚至推出买房众筹,不断给房市火上浇油,这也是不断推高房价的重要因素。
可以想象,这样的场外配资,有多少不寒而栗的隐患在里面。
首先,它们没有正规担保。以链家为例,链家理财的所有产品都是由一家叫“中融信担保”的公司提供本息保证,而中融信担保的唯一股东就是北京链家。这岂不是自己给自己担保?同时,链家理财2015年平台累计成交138亿超额担保,而它的中融信担保注册资金只有5000万,属于违规超额担保。资金风险因此非常不可控。
同时,大部分中介没有合理的资金监管。尽管中介们声称资金都沉淀在银行备付金,并缴存至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但并没有人知道是否拿去给炒房者放高利贷了,这个资金池不是透明的。链家给投资者提供的收益大多在6%-8%,而首付贷借款人要背负年化19.2%的利率,利差大于10个点。
目前,房地产体量巨大,涉及的资产、资金面极广。如果房贷规则和风险识别没有得到有效监管和调控的话,就和10年前美国次贷危机一样了。次贷危机前,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也出现了与现在一样住房市场火爆的场面。而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不明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贷款,为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埋下隐患。而后,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很多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资金周转困难,还有部分还得起款的人不愿在低房价下偿还高房价贷款,因此纷纷开始违约,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造成了巨大的信贷违约。从2007年夏天开始,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因此开始动荡、恐慌。
在中国,本身相应的金融产品就少,金融监管也不成熟,这类房产次级抵押债务更容易被各种机构包装成不透明的产品,比如说缺乏信息披露的P2P产品。在首付贷引起巨大争议之后,不少P2P、小额信贷公司也被要求参与调查。同时,不少的P2P公司开始下架首付贷产品。
也许有人因此质疑央行年初调低部分城市的首付比例,认为央行也变相参与“增加杠杆”。不过,仔细对比,央行刺激房地产的背景是面临经济下滑、需求降低而开始“去库存”的供给侧改革,其出发点是通过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而不是增大杠杆炒作房市。并且,央行将北上广深等限购城市做了差别化处理,对房价过热的限购城市依然没有放开首付比例。
事实上,社会上存在不少真正有改善住房需求的群体。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央行是要切断有可能引发信贷危机的信贷隐患,并严控金融风险,而不是抑制真正的购房需求。
title: 奇点视角:由链家到次贷危机
tags:
- 奇点创世
- 家财
- 次贷
- 链家
- 首付贷
id: 105
categories:
- 奇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