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视角:预见未知的自己
华大基因申报创业板
上周末,证监会网站披露了华大基因IPO的申报稿。这一基因测序龙头将直接在创业板IPO,整个测序概念都闻“基”起舞。
人类对基因探索起步非常晚,发现DNA(脱氧核糖核酸)结构还不到80年。而基因只是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部分,由于其复杂性及不可预测性,人类对自身基因序列的研究直到1985年才提出。
90年代末,华大基因主席杨焕明当时为中国争取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序列的研究(有兴趣的朋友可查阅此事详情)。虽然份额很小,但这也使我国成为唯一一个参与此项目的发展中国家,奠定了我国基因行业基础。
目前,基因的研究主要应用在医学检测和临床治疗方面。治疗方面的进展突破很难,然而检测上的应用越来越平民化,基因测序越来越被看好。
事实上,基因测序的范围远超我们的一般认识。探测罹患疾病的可能性只是其中一部分,它还能探测个体特征(如运动天赋、语言能力、酒量等)。然而,测序的瓶颈也很明显——测序周期长、仪器成本高昂,进入门槛高。
领头人是中国基因行业的先驱者,华大基因在研究方面的实力毋庸置疑。它曾为中国“水稻基因”、“抗SARS研究”等项目提供作出卓越贡献。华大的研究组也是CNS(《细胞》、《自然》、《科学》杂志)的常客。
同时,华大的设备技术平台在国内甚至全球同业中领先。它拥有从高端的Illumina HiSeq测序仪到低通量廉价的临床应用Ion Proton设备,并建立了自身流水线。此外,2013年,华大收购了Compelete Genomics(简称CG),丰富了其信息数据管理,使设备和信息优势更为明显。并且,这也与信息企业的“大数据”概念不谋而合。
结合着众多的优势,华大也开始企业化经营,如今谋求上市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除此之外,其背后的隐形威胁也要注意。
首先,尽管依靠收购CG占据行业制高点,并有强大的研发团队支撑,但华大基因使用设备的核心技术还是来自于国外研究公司(Illumina、Life Technologies等)。即便技术上并不落后太多,但其创新会受到不小限制。并且,此类专利保护的法律纠纷也会持续。如果研究团队推不出属于其本身的创新产品,那华大上市后也很有可能只是基因测序界的富士康而已。
同时,基因测序门槛虽高,但行业热门,并不缺少有实力的企业。国内达安基因与Life Tech开展合作,也完全有实力瓜分潜力巨大的国内外市场。达安基因的“唐氏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试剂盒”和华大基因的“基因测序仪”都进入了国家食品药监局的特别审批流程名单。
另外,人才流失是对其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重大打击。由于附着国企的管理文化,包括CEO王俊在内的众多骨干纷纷从华大离职。这在减少本身竞争力的同时也培养出了竞争对手。随着基因测序门槛的降低,更多的同业公司和创业企业对华大等领头羊的挑战愈来愈激烈。
而在市场方面,缺乏向大众传递基因的知识、技术、产品和服务信息的渠道也是基因测序目前一大硬伤。除了遇到基因相关疾病的家庭和个人对此关注较多外,这类技术并不是完全“通俗易懂”的常识。基因测序若要推广并被大众接受,也需要很大的投入成本。
最后,投资者需要区分基因测序服务与医学领域基因研究的区别。前者的估值由其开发的市场决定,后者的估值取决于研发结果(目前大部分医学研究周期长、成功率低)。华大基因就算是两者兼有,其估值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目前,基因测序费用以远大于摩尔定律的速度下降,从最早的每个人类基因组耗资1亿美元下降到了现在的1000美元。国内外很多低成本运营的创业公司不断涌现,比如,23andMe提供只需99美元就可以通过检测自己的唾液来判断自己的血统的服务。基因测序费用的日益下降,将使其成为普及全社会的新技术,基因测序也早晚能演化成购买CD一样的简单流行要素。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基因测序的领头企业是一只长线的优良价值投资标的。
title: 奇点视角:预见未知的自己
tags:
- 家财
- 创业板
- 奇点创世
id: 207
categories:
- 奇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