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视角:明天的明天的明天
全球气候新协定
12日,巴黎气候大会终于通过了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这份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巴黎协定》确定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的升温控制在2℃以内。
事实上,这份协议能最终达成实属不易。会议前,由于利益不同,各方对气候变化责任分配的分歧巨大。即便是经历了4年的谈判,各方代表在协议出炉前三天还有900多个未表决议案。
气候议题分歧大
人们目前对全球变暖及其带来效应的预计还不足。依照目前全球的碳排放,地球的平均温度有可能比工业革命前高出4℃,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足以使6亿人口灭顶,其中包括整个香港和上海。近几年严重的干旱和洪涝、饥荒水荒、暴雪、高温等反常气候无不与其相关。
世界上第一份提出要稳定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性公约文件是1997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然而,即便它被完全执行,到2050年能减少的气温升幅也只有0.02℃-0.28℃。这也一度为某些环保主义质疑,也成为某些国家顺理其章拒绝履行公约的借口。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和执行,也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如金融危机、日本地震、美国共和党反对、发展中国家坚持补偿、政局不稳等等。更重要的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中国和美国在此事上互相指责。
两国都可以为减排做更多贡献。目前,影响中国减排的很大一个因素是煤炭。作为全世界拥有最多煤矿能源的中国,依靠低成本的煤炭来发展工业的模式已经运行了几十年,行业基础根深蒂固。而且我国目前大量的发电厂还是以煤炭为能源的火力发电,今年1-10月电源新增生产能力中,火电占一半以上。且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也远大于水电。即使目前已经开始经济转型,并淘汰了很大一部分老旧设备和工厂,煤炭依然是中国经济和中国人生活中的主要能源。
并且,我国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不把GDP重心更多地往第三产业上迁移,并且淘汰产能过剩行业的一些大能耗企业,就无法减少能源的消耗,也无法达到减排的目的。这可不仅仅是经济结构的改革而已了。
美国也是化石燃料消费大国,其消费更多的是石油。作为全球最发达的国家,美国需要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但这同时也会打击其经济发展。所以它希望全球所有国家按照一个标准来出钱出力,就不断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纠结排放权的问题。同时,对于拥有的先进新能源的技术,美国也会出于国家战略考虑而“留有一手”。
绿色金融——共同应对气候
坦白地说,经济因素是各国分歧的根本。中国要限制煤炭消费并不难,但马上会有其他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来接棒。美国则只是不愿意多出钱出力而已。之前衍生的碳排放交易虽可以平衡经济利益,但也不是根本解决途径。
目前的环保技术可以处理大多数对人体直接有害的排放物,但无法很好地处理CO2这类空气常见化合物。与此同时,自然中能消耗此类气体的绿色植物也在减少。所以,达到温室气体的排放平衡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切断化石燃料源,使用新能源”。
由于技术瓶颈和高昂的生产成本的影响,新能源目前的竞争力还很低。但也可以理解为它发展的潜力巨大。如果同时能配合放开一些绿色能源的技术壁垒,如锂电池隔膜中的一些技术等,也将在极大程度上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广泛使用。行业瓶颈无法突破,也是限制减排的重要因素。没有更多的清洁发电的方式,那推广电能源也是徒劳。
目前,各国在新能源技术的投资上也是一浪推一浪。中国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已经承诺出资200亿元人民币来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在国外,更多的金融工具也在发行,如绿色债券(GBP)和气候债券(Climate Bonds)等。今后,有关新能源的债券市场更为透明,融资成本也将更低,上万亿的游资都愿意投资这块盈利空间可观的市场。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气候问题一定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title: 奇点视角:明天的明天的明天
tags:
- 奇点
- 家财
- 巴黎协定
id: 217
categories:
- 奇点视角